:::
四城門歷史沿革
東門
東門-樂耕門(今中華路口與中山路交會點,即今縣議會所在地)
雍正元年,彰化建縣;十二年,知縣秦士望插莿竹為城,初設東西南北四門嘉慶二年知縣胡應魁舊四門增建城樓。十六年,知縣楊桂森任內,奉准改建磚城,仍設城樓四座,別有便門稱小西門。 東門城樓(含城牆)由軍功四品職銜林文濬董其事,命名曰樂耕門,以其為立春勸耕之地,而兼寓東方之義。每年立春,歷任彰化知縣均於樂耕門外舉行「藉田禮」,搭建先農壇、社稷壇、風雲雷雨山川壇祭祀及鞭春牛儀式,以示重農,並祈風調順、五榖豐登,彰化舉人陳肇興詩有「記得當年賢令尹,樂耕門外勸春耕」之句,輯只此而言。大正九年彰化城拆除獨存東門鄰近地區設彰化公園兩年後因開闢道路之故東門亦經拆除。故址在今中華路與中山路交會點,即今縣議會位置,中華路為當今初入東門要道,另中山路旁東門百姓公廟側巷道,俗稱城壁巷,與東門有關。
西門
西門-慶豐門(今中正路、陳陵路與吉祥街之間)
雍正元年,彰化建縣;十二年,知縣秦士望插莿竹為城,初設東西南北門嘉慶二年知縣胡應魁舊四門增建城樓。十六年,知縣楊桂森任內,奉准改建磚城,仍設城樓四座,別有便門稱小西門。西門城樓(含城牆)由軍功四品職銜陳大用捐訓導羅桂芳貢生蘇雲從監生詹捷能武生廖興邦等董其事命名曰慶豐門,以秋天豐收兼寓西方之義;為早年彰化城往來出入孔道,故西門內商業發達,商號林立。相傳城樓上自築城時代開始,即奉祀媽祖神像,大正九年,西門與彰化城同時拆除,媽祖神像則另於威惠宮右側建慶豐宮祀之。西門故址在今中正路、陳陵路與吉祥街之間(中正路二段125巷附近),該巷俗稱「蘇高薛巷」,以巷內有奉祀蘇高薛府王爺而得明,至今尚存,名西安宮。
南門
南門-宣平門(位於今華山路、民生路與南瑤路之間:華山路42巷附近)
雍正元年,彰化建縣;十二年,知縣秦士望插刺竹為城城望,初設東西南北四門;嘉慶二年,知縣胡應魁就四門增建城樓。十六年,知縣楊桂森任內,奉准改建磚城,仍設城樓四座,別有便門小西門。 東門城樓(含城牆)由拔貢生王雲鼎董其事,命名曰宣平門,按古籍記載,傳達君命為宣,清代建都北京,君命由南北宣,故宣平二字實隱喻南方之義。南門自古為南部地區進入彰化城要道,故址在今華山路42巷內,該巷舊稱「順正府巷」,以此地有順正府大王公廟而得名,民間相傳順正府大王公為南門之「城主」,其廟址在今巷口之民權路上,闢路拆除後,附祀於鄰近之萬春宮內。又南門外有「校場埔」,顧名思義,為清代官員點校營兵場所,亦兼做刑場之用,早年古榕茂密,愈顯陰森。南門亦於大正十一年,與彰化城同時拆除,華山42巷內,有一東西向小巷,俗稱城壁巷,即因南門城牆得名。
北門
北門-共辰門(位於今光復路與和平路之間:和平路84巷口,國光車站附近)
雍正元年,彰化建縣;十二年,知縣秦士望插刺竹為城城望,初設東西南北四門;嘉慶二年,知縣胡應魁就四門增建城樓。十六年,知縣楊桂森任內,奉准改建磚城,仍設城樓四座,別有便門稱小西門。 東門城樓(含城牆)由捐職州同五品銜賴應光董其事,命名曰共辰門,按共與拱二字古通,「共辰」取論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眾星共之。」典故,隱喻北方之義;為清代彰化通往北部要道,北門外有五個角頭,即北門口、市仔尾、祖廟仔、中街、竹篾街,俗稱「五福戶」,每年農曆六月初一至初五輪流請媽祖及宴客,耆老相傳清代中葉以前,此地則稱為四福戶。大正九年,北門與彰化城同時拆除,故址在今年和平路84巷口之光復路上,早年該地工程施工時,曾出土清代殘碑兩件,一屬示禁碑,嚴禁兵役勒索出入人車,一為賴應光落款橫額,應為當年嵌於北門之物,現仍保存於附近民宅。
資料處理中